注: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不是院校官方,網站內所有信息只做參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
?
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成立舉行揭牌儀式
4月26日,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成立暨立德樹人與“三全育人”學術研討會在公管學院舉行。清華大學校黨委副書記、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過勇,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謝維和,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支持青少年德育中心運行的“清華大學德育教育基金”捐贈人、香港偉新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董事李賢凱先生,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會長關國珍等出席揭牌儀式。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彭宗超主持儀式。儀式后,校黨委書記陳旭會見李賢凱先生,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交流探討。
過勇致辭
過勇宣讀了校務會議《關于成立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的決定》并致辭。他首先感謝李賢凱先生一直以來對清華大學和公益事業的支持,為清華在青少年德育研究和實踐推廣方面提供了穩定的經費保障。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要健全立德樹人,凈化落實機制,強調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體系,這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科學定位德育目標,合理設計德育內容、途徑、方法,使德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新時代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大中小“一體化”德育體系,聚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清華大學入選為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首批試點高校,作為社會基層組織的典型剖面,有開展從青少年到大學生,從家庭到學校的各個層次、各個維度的德育研究環境。希望青少年德育中心整合學校德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源,在充分剖析清華大學所在社區德育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在大中小幼不同學段對于德育的相關作用影響因素,提出可推廣、可復制、可操作的德育體系構建路徑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切實推動大中小學德育實踐、師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工作,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江小涓發言
江小涓代表依托院系表態。她認為清華大學歷來重視師德建設和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德育研究積累和德育實踐基礎,青少年德育中心依托于公管學院建設,不僅立足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體現出學校對德育研究服務于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期望。公管學院全力支持青少年德育中心的建設,聯合共建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研究院,以及來自德育實踐領域的專家,深入研究當前青少年德育工作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和挑戰,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深化德育理論研究,提高德育工作成效,進而為建設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會治理體系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謝維和致辭
謝維和代表中心學術委員會致辭。他認為重視德育是清華的傳統,從吳宓、周詒春、聞一多、羅家倫等老清華學者關于職業選擇、德育講座、對國家的責任等故事,到新清華的“又紅又專”,再到學校提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充分體現出清華辦學遵循教學規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他特別贊賞李賢凱先生關注、捐資德育,是懂教育、有大情懷的人。學校教育對于學生發展的影響有諸多變量和因素,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李先生看到德育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有遠見卓識。德育也是最難研究和實施的,學校德育跟社會德育、家庭德育之間如何協調?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規范如何與時俱進?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也是最有意義、最值得去研究的,學術委員會將匯聚校內外各方智慧,為推動青少年德育中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國珍致辭
關國珍代表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對于清華大學德育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良好的祝愿。她認為這是清華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的具體行動,體現了強烈的育人擔當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發揮了首都一體化德育研究與實踐的頭雁作用。她希望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創新發展,與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共同開展持續而有深度的合作,聚焦縱向銜接和橫向協同機制的研究,著力培養一批專業的骨干力量,為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的落實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揭牌儀式
過勇、謝維和、江小涓、李賢凱、袁桅、關國珍共同為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揭牌。
中心執行主任謝矜介紹了青少年德育中心未來工作計劃以及當天啟動的德育實踐基礎數據調研和案例征文有關安排。中心副主任吳俊、趙琳分別主持立德樹人與“三全育人”學術研討會的學理探究和實踐交流環節。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處、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部分大中小幼研究基地校德育負責人、校內相關院系師生參加中心成立儀式及學術會議。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