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不是院校官方,網站內所有信息只做參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
中秋節又稱月夕,原因是夜月色比平時更加的明亮。中秋節這一天,許多都會進行賞月活動。月亮在這一天成為思念的象征。那么,中秋節最好看的畫作有哪些?
漢墓畫像石《嫦娥奔月》
南陽漢畫館藏。“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到了漢代,這個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不過漢以前的嫦娥多稱為“恒娥”,漢代因避漢文帝劉恒名改為嫦。該畫像石的畫面左方刻有一月輪,內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軀,頭梳高髻,身著寬袖長襦,后拖曲尾,雙手前拱,面向月輪作飛騰狀。背景中散布九顆星宿,飾以云氣,體現著鮮明的漢代文化特色,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圖》
南京博物院藏。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以文人月夜訪談為主題的創作并不少見,此圖為代表作品之一。畫面表現了畫家與來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賞月話舊的雅會,寂靜而明亮的月光,攜無限情思,于畫面之上浮現,并賦予中國畫以新的圖像內涵——與現實生活很近的親切和悠閑。這也反映了當時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調,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五代·《浣月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除“賞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時節宮廷與民間的重要習俗,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動演化而來——《周禮》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盛行“拜月”風尚,宋代之后更具規模,明清時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國各地還遺存有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在民間,因月屬陰,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
南宋·馬和之《月色秋聲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作品中,一長者臨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邊,松桂為伴。左上方有子昂(趙孟頫)款詩句“白沙留月色,綠樹助秋聲”,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明·杜堇《祭月圖》
中國美術館藏。對大自然有著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動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儀式,意在消災祈福。周代,祭月成為完備的禮儀制度中重要的一項,并稱“祭月”為“夕月”。這幅《祭月圖》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們面月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的情景。
中秋節最好看的畫作有哪些?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都清楚了吧。如果還有問題需要解決,歡迎各位同學查詢在職博士招生信息網。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